當159億票房的煙花散去,中國電影人面對的是一張只有33%分賬比例的冰冷賬單。
6月30日,《哪吒之魔童鬧海》正式下映。這部橫掃全球159億元票房的國產動畫巨制,以全球影史第五的巔峰之位落幕,距《泰坦尼克號》164億紀錄僅一步之遙。令人意外的是,盡管最后一周單日票房仍達20萬元,片方卻放棄了第五次密鑰延期。
更深的遺憾隱藏在系列總票房中——《哪吒》系列兩部總票房達29億美元,距離《阿凡達》29.18億美元的全球冠軍寶座,只差1800萬美元(約1.3億人民幣)。
當觀眾還在為數字狂歡時,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的控訴炸翻了行業平靜:“100塊錢票房,片方只能拿33塊,怎么維持行業基本投入?”

一、票房狂歡下的殘酷分賬:33元真相
《哪吒2》154億國內票房的輝煌背后,隱藏著中國電影產業最尖銳的矛盾。王長田在上海電影節上揭開的分賬傷疤觸目驚心:- 層層剝皮:每100元票房先扣除5%電影專項基金和3.3%營業稅,剩余91.7%中影院分走57%,片方僅獲約39元;- 最終落袋:再扣除6%發行費及宣發成本,片方凈收益只剩33元左右。按此計算,《哪吒2》片方實際分賬約51億元。
這一比例甚至已是春節檔政策紅利的結果——普通檔期片方分賬比例常低至35%。相比之下,好萊塢片方通常能拿到50%以上分賬,中國制片方的弱勢地位暴露無遺。
當王長田為行業叫屈時,某影院經理卻道出另一端困境:“春節檔影院利潤率僅10%,《哪吒2》貢獻70%票房,但扣除租金人工后盈利遠未達預期。”院線與片方的利益博弈,恰似哪吒與龍族的纏斗,勝負難分。

二、導演餃子的財富密碼:12億收入如何煉成
在片方哭窮的聲浪中,導演餃子(楊宇)卻悄然成為這場百億盛宴的最大個人贏家。據業內人士測算,其總收入或超12億元,創下中國動畫導演的財富紀錄。這筆巨額財富由三重收益構筑:
- 基礎片酬:作為頂級動畫導演,初始報酬約2000-5000萬元;
- 票房分成:按凈利潤5%-8%的行業慣例,以45.4億凈利潤計可獲約3.6億元;
- 股權分紅:通過控股可可豆動畫(56%)和自在境界(51%)兩家出品公司,若占片方收益40%,個人分紅高達8.3億元。
餃子不僅是創作者,更是資本操盤手。這種股權綁定模式突破傳統導演的“打工”身份,實現創作價值與資本收益的深度捆綁。當網友調侃“老板哭窮導演發財”時,折射的正是中國電影人從工匠向產業主導者的蛻變。

三、衍生品:千億市場的未竟之業
《哪吒2》最震撼的對比不在票房,而在其商業生態的斷層式落差。王長田現場算的另一筆賬令人瞠目:“正版周邊銷售額幾百億,加上盜版可能破千億,相當于票房的6倍!”
- 泡泡瑪特聯名盲盒上線即售罄,原價69元擺件被炒至千元;
- 2019年導演簽名海報價格暴漲6倍,二級市場達300元。
尷尬的是,這些真金白銀大多流向授權廠商和渠道商,而非內容創作者。中國電影公司95%收入依賴票房,而迪士尼衍生品常年占營收40%以上。當哪吒的乾坤圈在熒幕閃耀,片方卻未能圈住應有的商業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