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北交所“釘子戶”金則利特種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將召開股東大會,審議其終止北交所上市的相關議案。
早在2023年就拿到了“入場券”,IPO遲遲沒能發行,卻迎來了近四年最差年報。利潤增長率的持續下降,更是直觀地暴露出公司的轉型短板。
然而,對投資者而言,卻并非壞事——如果過會后如期注冊發行,金則利或將成為“上市就變臉”的又一個典型案例。
0 1
四年來最差業績
經過兩次變更披露時間,今年3月,金則利發布了近四年收獲的最差年報業績。
2024年年報顯示,扣非凈利潤僅有2202.1萬,同比下滑幅度達19.51%,已經不滿足上市標準中選擇的“不低于2500萬元”,且金則利在2024年中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僅有7.86%,也不滿足該項指標需要達到“8%以上”的要求。
早在2024年5月,金則利發布的2023年年報同樣引發市場關注:公司歸母凈利潤2918萬元,這一業績不但創下三年新低,而且其北交所上市流程其后便陷入停滯。
2024年年報中,金則利表示公司業績下滑“主要是源于產品的銷售價格下降,動力、折舊與維修等制造費用增加,產品結構變動、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使毛利率下降,毛利額減少”所致。
作為一家主要從事耐蝕軟磁合金、耐熱鋼、高溫合金等特種合金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金則利稱,部分產品主要性能指標已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算得上“小而美”。相應地,其此次北交所上市的計劃融資規模并不算大:擬發行不超過820 萬股,募集1.42億資金,投向年產8000噸特種合金項目。
而從其選擇撤回IPO申報的時點來看,公司2025上半年業績增長可能存在不及預期的情形,疊加此前連續兩年的凈利潤下滑,再結合近期新受理企業愈發突出的凈利潤規模對比情況,公司本次上市進程折戟或也在市場預料之中。
0 2
北交所審核卡殼
金則利的前期申報,其實一度順風順水。
2022年2月,公司向股轉中心遞交了新三板的掛牌申請,6月份就順利登陸新三板成為公眾公司,當年12月,正式進入了北交所上市的輔導期。其后的上市輔導全部流程,僅用了半年時間,2023年6月27日,其北交所上市申請正式獲得監管層受理。
2023年12月29日,北交所審核通過,認為其“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然而,自2024年1月向北交所提交注冊申請后,金則利的上市進程停滯已經超過一年半。
遠超2024年北交所企業平均等待周期,金則利的“超長待機”顯然異常。
在IPO過程中,金則利受到各方關注的問題著實不少:募投項目尚未取得環評批復,變相募資補流比例超過監管上限,這引發了市場對項目合規性的質疑;與主要供應商、客戶、實控人鐘長林、鐘晟華父女及其近親屬控制的企業之間的資金流水存在異常情況,這引發了市場對公司是否存在通過體外資金循環形成銷售回款或承擔成本費用的擔憂;自然人聶其美既是金則利的客戶,又是股東,其控制的公司還是金則利的主要外協供應商,這種多重身份的關系,無疑增加了公司的合規風險。
不管最終的上市卡殼是否與這些問題的審核有關,至少金則利的業績變化趨勢,確確實實反映出,公司的短板相當明顯。
0 3
制造業上市不能“帶病闖關”
面對業績下滑和合規性挑戰,金則利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加強了成本控制和費用管理,優化了生產流程和供應鏈管理。
然而,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顯。公司的期間費用雖然絕對值有所下降,但費用率并未降低,說明公司在成本控制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面對發展的困局,金則利曾經也披露過一些轉型舉措及成果。在技術創新方面,截至招股書簽署日,公司擁有9項發明專利和20項實用新型專利。
不過,這些專利的真實性和創新性,同樣值得進一步審視——股東聶其美以專有技術入股金則利,但在提交申請之前,以現金置換該技術后,公司又將該專有技術退回聶其美。這種技術入股再置換的行為,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的嫌疑?
盡管金則利在特種合金領域的技術和市場地位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公司面臨的多重挑戰,始終不容忽視。
金則利在北交所IPO的過程中,暴露出的業績大幅下滑、合規性存疑、客戶關系不穩定等多重問題,不僅影響了公司的短期業績,更對其長期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IPO之路無疑將充滿坎坷。
堅持“剛”下去,還是認慫算了?無論7月15日股東大會給出什么樣的答案,公司始終要直面這些問題。或許正如某私募基金經理所言:“北交所的猶豫,恰恰是對投資者的保護——有些轉型,注定無法用資本催熟